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APPLICATION FORM
活动报名
立即提交
ACTIVITY
报名热线
010-64201903
三七:红土生出“金不换”
来源: |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 发布时间: 2025-01-24 | 1576 次浏览 | 分享到:

敢下这么大的本,秦孔云是有底气的。一来,作为不折不扣的大学生,他一毕业就投身三七种植技术的改良工作中,一干就是10多年,经验不少。这些年,他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地里,常年在群山峻岭的不同基地之间往返奔波。二来,他和云南白药合作,接受后者的技术指导,更重要的是,“三七种出来,他们收走”,风险有管控,销路有保证,“我们携手并进,冲一把”。

第三,管理水平高。“好三七是种植出来的,也是管理出来的。”秦孔云说,三七病害多发且传播迅速。如果控制不当,病害可能在五六天内蔓延至整个种植园,导致严重减产。为此,文山多年来在三七规范化种植和管理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三七规范化种植规程、技术、质量标准,三七的种植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求解连作障碍

道地药材的产地,往往被戏称为“老天爷赏饭吃”。文山之于三七,也是如此。

“文山是全国最大的三七种植基地,被称为‘中国三七之乡’。”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三七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宋阳梅介绍,三七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海拔1500米—1800米、北纬23.5度的地区。而文山纬度低、海拔高,年均降水量和日照量充足,非常适合三七生长。

同时,三七种植的土壤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优,而文山地区特有的红土地就具备以上特点,种出的三七块茎密度更加紧实,皂苷含量稳定。基于此,文山三七人工栽培已有400多年历史,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中国之首。

为了延续和保障三七的道地性,文山联合云南白药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共同改进和提升三七的种植技术水平。

“传统的三七栽培,主要是小规模家庭式种植,种子质量、栽培技术不统一,三七质量也不稳定。”云南白药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他们从种苗、选地、管理三个关键因素入手,规范三七种植、生产全过程,“种子的质量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使用一级种子进行播种,长成的一年生三七植株再移栽,移栽过程中会对种苗做二次分选,挑选出抗性强、健康的一级种苗,确保每一株三七的种源均来自文山。”

从种植基地返回时,记者搭乘的车抛锚了。没法叫救援,这里太偏远了。为什么三七种植基地要选在如此“远离人烟”的地方?

答案是,连作障碍,指同一种或同科作物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耕种就会引起作物生长发育异常,需要间隔多年才能种植第二茬。三七种植一茬至少需要3年,本身周期就长,因为连作障碍,同一块地要休耕15年—20年才能再种,否则三七就很容易染病,甚至绝收。

这可折腾“七农”了,他们不得不四处找地。文山的地不够,就到其他市州去找。于是,三七的种植范围这些年逐渐扩张到红河、曲靖、西双版纳、昆明等地区。但自始至终,各地的三七种子和种苗仍然主要来自文山,种植技术、种植标准及栽培管理完全按照文山三七种植要求,最终种植的三七基本上还是回到文山来销售。因此,这些三七仍被称为“文山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