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APPLICATION FORM
活动报名
立即提交
ACTIVITY
报名热线
010-64201903
林海叠翠 绿野新程——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来源: | 作者:光明日报 | 发布时间: 2024-09-30 | 4100 次浏览 | 分享到:



  金秋9月,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塞罕坝迎来了最美的季节,湛蓝的天空白云袅袅。驱车来到海拔1900米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分场月亮山,调研组登上防火瞭望员刘军夫妇驻守了16年的“望海楼”极目远眺,百万亩林海五彩斑斓,蜿蜒的公路似巨龙盘卧,旋转的风车如大鹏展翅,壮美的画卷令人沉醉,不禁感慨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21年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塞罕坝的蝶变蕴藏着怎样的精神密码,塞罕坝人的二次创业又将续写怎样的时代新篇?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塞罕坝,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探寻它对于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意义和时代价值。

  绿植荒原结出精神硕果

  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林场,经过三代务林人的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由“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漠,变成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并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

  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创业者、“六女上坝”主人公之一的陈彦娴老人,亲历了塞罕坝的沧桑巨变。

  建场初期,塞罕坝到处都是荒凉的沙窝子,他们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里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住的是窝棚、马架、大通铺。

  “我们这一辈子,守在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岗位上,只奔着一个目标使劲,那就是栽树。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当这百万亩林海起来的时候,我们都非常自豪,我们的绿色梦想实现了。”陈彦娴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第一代务林人的心声。这也是塞罕坝精神的底色。

  “如果不是三代务林人长达60多年的接力坚守,怎能创下这‘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走访中,有务林人的后代这样告诉调研组。他们说,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一组数据是沧桑巨变的有力证明:如今的塞罕坝林场,森林面积达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活立木蓄积达1036.8万立方米。

  塞罕坝展览馆坐落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中心区。调研组一行走进展览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12个红色大字“牢记使命 艰苦创业 绿色发展”,向人们传递着塞罕坝精神的内涵。馆内设立“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四个主题展厅和一个多功能5D厅,展示着塞罕坝林场的历史印记。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张张黑白照片、一幕幕珍贵影像,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