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估算,塞罕坝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自2017年以来,我们坚持‘双碳’目标牵引,编制了碳汇能力提升方案,大力推动林业碳汇开发,陆续开展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和河北省森林固碳生态产品,通过‘碳汇+会议’‘碳汇+司法’‘碳汇+银行’等林业碳汇销售新模式,推动碳汇不断做大。”塞罕坝机械林场营林科科长常伟强说,目前,林场销售CCER造林碳汇18.2万吨、森林固碳生态产品16.4万吨,累计实现生态价值转化1423.5万元。
“近年来,我们种植柞树、花楸、紫叶稠李等阔叶树种,不断加大混交林营建力度,以此来丰富塞罕坝树种的多样性。同时我们更加注重森林抚育的全周期管理,加强林业科研,精准提升森林质量,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更加健康,大大提升了森林的碳汇能力。”于士涛说。
富集的生态资源为塞罕坝林场实现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塞罕坝林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林下作业区内,一排排落叶松下引种了阔叶树种,形成错落有序的种植格局。
常伟强说,近年来,林场引进并推广种植蓝靛果、小檗等灌木,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科学划定生态旅游观光区域9处,集中学习考察和生态观光区域面积1.89万亩,有序适度发展高端生态科普游和红色精品游。
“林场每年经济收入由建场之初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1.6亿元,可以说实现了巨变。我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周边村民增收。”常伟强话语中难掩兴奋,他掰着手指头一项一项给调研组“算账”:比如,通过生态旅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农家游、土特产品销售、山野菜采摘等多种业态,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达6亿多元;依托林场绿化苗木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苗木基地10万余亩,年产值1.4亿元;林场免费为周边提供技术支持,周边百姓造林绿化积极性高涨,发展经济林达194万亩,带动1.6万人实现稳定增收。
李永东向调研组展示了《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经营方案(2023—2030年)》,这是新修订的方案,也是塞罕坝人在多年务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李永东说,近年来,林场成功探索并实践了五种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提升了林场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元化管理策略,有效规避了单一树种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比如,同质化森林景观改造模式被应用于大面积的人工落叶松纯林区域,通过科学规划与景观改造,实现了从单一纯林到多树种、多龄级块状镶嵌式混交林的转变,增强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多样性。又如,生态文化林经营模式则侧重于旅游核心区域及沿线落叶林的景观与文化价值开发,通过增强乔草景观的观赏性和植被的多样性,为生态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同时促进了森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