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艰苦创业”厅,参观群众络绎不绝,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塞罕坝的创业史,从“功勋树”“尚海纪念林”,到“六女上坝”“马蹄坑大会战”,无不让人感受到塞罕坝人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创造百万亩林海的精神气魄。据了解,仅今年上半年,展览馆已接待观众2万余人次。
组织开展摄影作品征集、出版著作、拍摄宣传教育片……展览馆的生态文明展示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摄影展已经成为展览馆一个叫得响的品牌。
展览馆资深讲解员魏路吉用手机打开一个小程序,向调研组介绍今年与河北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多彩塞罕坝 创业新时代”主题摄影(摄像)作品征集活动情况,内容包括生产生活、高质量发展、人文景观、宏观生态等主题。放下手机,魏路吉又指向一张获奖证书,给调研组介绍林场开展主题文艺创作的情况。“电视教育片《望林海》还获过中央组织部第十七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一等奖呢。”她说。
不仅仅停留在宣传、展示层面,在二次创业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宣教功能是展览馆正在探索的课题。馆长董常春说,2025年计划通过场馆设施数字化改造,打造立体空间,还原当年场景,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此外,我们正在加强自然科普的内容。”董常春说,展览馆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第四小学共同开展了“红色文化进校园——牢记总书记嘱托 传承塞罕坝精神”活动,现在正依托青少年绿色营地建设,筹划打造自然科普教育基地,普及传播树种、种植、防治病虫害等知识,让孩子们能够亲身走进林场的森林草地,接受爱国主义和生态文明教育。
科技赋能守好绿水青山
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我们的前辈解决了塞罕坝这片森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承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近年来,塞罕坝依靠科技手段,先后启动了攻坚造林、人工林天然化改良和天然林近自然化改培三大工程,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森林质量不断提升。
提高育苗技术水平是基础。调研组步入林冠下作业区,身穿蓝色制服的林场技术人员唐超正在仔细检查苗木情况,边看边记录。
唐超指着不远处的苗木向调研组介绍,林场在以前从未有人涉足的石质阳坡上,采取人抬马驮、挖石换土、覆膜保水等方式,成功实施一系列攻坚造林项目。“石质阳坡表面只有五到八厘米是草的腐殖层,再往下全都是石头,对苗木成活是非常不利的,但是我们用新技术攻克了这一世界难题。”唐超说,目前,林场内石质荒山全部实现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