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动态
当前位置: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内蒙古实践”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 发布时间: 2023-06-27 | 7564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为写有“绿色中国梦”字样的库布其沙漠。 张博供图

中新网鄂尔多斯6月16日电 题: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内蒙古实践”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殷玉珍的一天,是在喜鹊的鸣叫声中开始的。

15日清晨4时,她揉揉眼睛,一骨碌从床上爬起,简单洗漱毕,就快步走入屋前的生态林,开始拾掇她种植的玫瑰花、西瓜、火龙果、海棠树等。

“尽管现在条件好了,但也不敢懈怠。”至今延续早起习惯的殷玉珍认为,防沙治沙是一件久久为功的大事,自己一直在路上。

今年57岁的殷玉珍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人,从19岁至今,她在毛乌素沙地上与沙漠“较劲”了30多年。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的殷玉珍认为,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亦是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之于内蒙古的故事。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消息显示,内蒙古作为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区域,从1978年启动实施以来,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森林面积分别由1977年的0.13亿亩、2.34亿亩增加到目前的0.84亿亩、3.57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3.21%提高到目前的20.79%,有效减少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被逼出来的“植树造林”

在治沙领域中,宝日勒岱与殷玉珍是毛乌素沙地上两颗最耀眼的明星。

总面积约7000万亩的毛乌素沙地分布在内蒙古、陕西、宁夏3省区,其中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面积4771万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民众开启治沙节奏,宝日勒岱则是其中之一。

今年85岁的宝日勒岱曾对媒体回忆说,她的家乡乌审旗乌审召,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历史上曾是水草肥美之地,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家乡已变得地广人稀,风沙肆虐。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宝日勒岱成了当地的第一批治沙人,她带领当地民众兴建草库伦,大搞草原建设,为牧区建设养畜开辟了一条新路。为了治沙造林,宝日勒岱吃了许多苦,她生过3个孩子,除了坐月子她没有误过一天的劳动。

20世纪70年代,宝日勒岱被提拔为乌审旗旗委书记,但被外界称之为“劳动书记”。2003年退休后,她常说的话是,“沙漠再大也是死的,治一丘就少一丘。”“每天晚上都做梦,梦见自己在故乡的土地上种树,那是我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候。”

宝日勒岱的英雄事迹,一度成为时代的典型。1965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的社论和《牧区大寨——记乌审召公社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革命道路》的文章。乌审召的治沙经验被推向全国,宝日勒岱成了治沙英雄。

比宝日勒岱年轻20多岁的殷玉珍是1985年步入治沙序列的。此前,她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她从陕北下嫁内蒙古后,所住的是一个地窖,要猫着腰,才能进去。

“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殷玉珍说,在铺天盖地的黄沙中,植树造林是唯一选择。一名在中国任教的外国人在拜访殷玉珍时,握住她的手说:“您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中国农民。”

图为治沙劳模殷玉珍。 殷玉珍供图

“宁可让种树累死,也不能让沙子欺负死。”殷玉珍回忆说,1985年第一批种下600多株树苗,但最后只有10株成活,但她没有退缩,她每天睡四五个小时,为了植树她每年要穿破10多双鞋,种树用的铁锹、镐头、树剪换了一茬又一茬。

一件事儿干久了,她由“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她相继让柳树、杨树等树种在毛乌素沙地安家,当初7万多亩不毛之地由此变成了绿洲。

向沙漠进军的他们

“这不是夸张,大约有十分钟,天和地似乎连在了一起,那时才体会到了伸手不见五指是个啥?”58岁的高占成,回忆起他曾亲临的一幕,感叹不已。

高占成是乌审旗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他告诉记者,“大约是1982年的一个下午,我正在放羊,忽然遭遇沙尘暴袭击,整个人都吓傻了,那时我才意识到防沙治沙对毛乌素沙地有多么重要。”

此后,高占成注意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鄂尔多斯防沙治沙一度成了头等大事。

“记事起,这里黄沙漫漫,最夸张的是,沙子都能把门给淹了……”60岁的吉日嘎拉图回忆说,那时很多人都选择远走他乡,他也是其中之一。

吉日嘎拉图是在遭受打工挫折后,才开始返回家乡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中进行治理沙漠的。他介绍,从1990年起,他与妻子开始治沙,经过5年的失败,才掌握了种树的诀窍,渐渐看到绿色希望。

沙地上有绿色后,吉日嘎拉图靠着人工打土坯、运建筑材料,先后盖起了崭新的土坯房。他透露说,“现在我有14000亩草场,200多只羊,70多头牛,一年纯收入能达到20万元人民币。”

有了一定收入的吉日嘎拉图,两年前,又盖起了160平方米的砖房,还买了好几辆小轿车,“休闲时刻,也开了直播,尽管粉丝不多,但让外地人看这里夏天的绿色,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39岁的刘二飞,也是向沙漠进军的一员,他虽未曾经历父辈“沙进人退”的煎熬,不过,大学毕业后,他还是选择了回乡贡献绵薄之力。

刘二飞现在是乌审旗图克镇乌兰什巴台村党支部书记,“早年间,这里土地严重沙化。为了生计,村民们开始向沙漠进军,30年来陆续种下18万亩树木,其中沙柳面积达15万亩。”

“沙柳具有‘平茬复壮’的特性,3至5年内如不进行平茬则会自然休眠死亡,平茬过后越长越旺。”看准了这一规律的刘二飞,2019年起,带领村民开办了生物质颗粒厂,他们通过平茬沙柳,回收利用树木枝条、农作物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生产加工成为新型环保生物质颗粒,销售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