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动态
当前位置: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绿进沙退 科技助力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 发布时间: 2023-07-24 | 4832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科研基地,沙林中心既做科学研究,也为荒漠化防治提供应用示范
绿进沙退 科技助力

沙林中心科研人员在采集土壤水分数据。

沙林中心科研人员对沙尘观测塔进行维护。

俯瞰沙林中心农田防护林。

以上图片均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林中心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角,黄河“几字弯”顶端,是“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所在地。滔滔黄河水由此分流,涌入河套7级灌排体系。

遏制沙漠向河套地区侵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位于这道防线的最前沿。

20世纪50年代以来,磴口县森林覆盖率增长了900多倍,目前已经超过37%,建成了林茂粮丰的“塞上江南”。“绿进沙退”的变化背后,扎根磴口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下称沙林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前,记者跟随科研人员走进一线,看科技如何助力防沙治沙。

科学设计防护林,为农田挡风防沙

沙林中心下辖4个实验场。1979年,国家划定47万亩国有土地作为实验区域,开展防沙治沙研究工作。由东往西,4个实验场沿乌兰布和沙漠边缘依次而建。

磴口县城往西不到10公里,便到了沙林中心第一实验场。这里是围沙造林的开路先锋。走进实验场腹地,农田连接成片。

从高处远眺,隐约可见数公里外的连绵沙丘。农田四周,一排排杨树高大挺拔,静静守护着这片绿色。

“这是我们设计的农田防护林。”沙林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贾玉奎说,“与风向垂直的是主林带,平行的是副林带,每个林带栽两行杨树,构成了‘两行一带’的防护模式。”

80年代,沙林中心开展造林示范,借鉴了“八行一带”的防护模式,当时的宽林带曾起到较好防沙效果。自90年代开始,沙林中心推广“两行一带”防护林带。

“八行一带”改成“两行一带”,看似简单,其背后则有沙林中心科研人员周密的测算,以及多年观测研究结果的支撑。

为何“两行一带”防护效果更好?带着疑问,记者见到了主导推广的沙林中心总工程师王志刚。

王志刚娓娓道来:“我们发现,每年3至5月是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关键期,而主栽树种尚处于冬季相(无叶期)。经测算,此时‘两行一带’的疏透度与透风系数等比较理想。”

他列举出更细致的指标:防护林株距1米,林带间距为树高的12至18倍。以5至7年达到防护目标计算,树高可到10—12米,主林带间距在130至140米之间。“这样布置防护林,占地少、林木生长快,还能减少林地矛盾。”

农田四周栽植防护林,会与农作物争夺光照和水肥,造成胁地效应,影响农民种植防护林的积极性。沙林中心的实践证明,相对于“八行一带”那种宽林带、大网格的配置布局,“两行一带”这种窄林带、小网格的综合防护效益更好,胁地面积最小。

有农田防护林挡风防沙,在曾经的沙荒地上,沙林中心开垦出2万亩灌溉绿洲。更让他们自豪的是,中心探索的农田防护林模式,已在磴口县推广56万余亩。由此证明:沙漠边缘也可以种庄稼。

选好树建好防护林,许多成熟的治沙研究成果得到应用

农田防护林只是磴口县探索的旱区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沿第一实验场继续往南行驶约10公里,记者见到了与万顷良田不同的另一番景象:道路北侧数万亩黄沙,梭梭、花棒、沙拐枣、柠条等灌木扎根其上,这是防风固沙区;道路南侧不远处,裸露的流动沙丘连绵不绝,偶尔可见耐旱的白刺,此为封沙育草区。

“科学治沙,不是多种树就好,天然的沙漠戈壁,要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指着远处的梭梭林,沙林中心资源管护处处长张瑞说,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总原则,沙林中心与磴口人民共同搭建起封沙育草区、防风固沙区和农田防护林区三道防线。

三道防线之外,则是包括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林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内的自然保护地。“三区一地”构成了完备的防护林体系,是磴口县绿洲防护林体系的全貌。

建好防护林,关键要选好树。新疆杨耐旱、耐盐碱,树干直、树冠窄,养护成本低,是河套平原建设防护林的理想树种。然而,和许多杨树一样,新疆杨不抗天牛。西北地区干旱,缺乏天敌的光肩星天牛繁殖泛滥,对杨树危害极大。

王志刚办公桌上,堆放着他采集的遭受光肩星天牛虫害的杨树树轮截断标本。这些标本外表看似完好无损,树轮中间却满是天牛蛀食留下的孔洞。孔洞阻碍树木养分的输送,过不了多久,杨树枝干便会干枯,容易风折,甚至造成全株死亡。

“我们在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研究员韩一凡先生培育出的北抗杨基础上,选育出了沙林杨。”手拿沙林杨的树干截断标本,王志刚说,“光肩星天牛也会寄生到沙林杨上,但产下的卵很难存活。经测算,沙林杨天牛羽化率仅0.25%,这意味着天牛基本上难以繁衍后代,从而间接杀死了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