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动态
当前位置: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绿进沙退 科技助力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 发布时间: 2023-07-24 | 484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9年,王志刚团队拿到了林木良种证,开始在西北一些地区推广沙林杨。

记者在第二、第三实验场交界处看到一片沙林杨。外观上,沙林杨与普通杨树没什么区别。因为才栽下几年,树干还不太粗壮。实验场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沙林杨种得不多,除了人们接受新品种有个过程外,沙林杨自身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树冠大、抗旱抗寒性相对较差,耗水也相对多。

全部种沙林杨不合适,与新疆杨混交栽种如何?沙林杨的抗天牛特性,引起了林业专家、河北大学研究员魏建荣的注意。与沙林中心合作,他发现:相比新疆杨,光肩星天牛更喜欢在沙林杨上产卵,混交栽种时,便可以利用沙林杨的诱杀性吸引“火力”,尽可能保护新疆杨。

正在沙林中心作学术交流的魏建荣告诉记者,他计划通过杂交或基因技术等手段,将抗虫特性“注入”新疆杨或其他性状优良的杨树。

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王志刚团队也一直在探索。近年来,他选择了沙林杨的一种同胞无性系作为母本,以新疆杨为父本,杂交出了“沙新杨”,目前正在申报新品种鉴定。

有沙林中心作为长期科研基地,包括沙林杨在内,沙林中心的许多成果得以较快试验示范和推广。曾任沙林中心主任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说,沙林中心一边做治沙科研,一边打造荒漠化防治样板,许多成熟的治沙研究成果从这里走向乌兰布和沙漠,应用到全国其他适宜沙区。

建立种质资源库,促进沙旱生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如何帮助百姓在治沙中致富?

在第四实验场,记者见到正在试验地查看沙棘果长势的罗红梅。这位沙林中心高级工程师,已经与沙棘打了近30年交道。

沙棘根系发达,水土保持效果好,沙棘果营养价值高,是兼顾防沙治沙和经济效益的理想灌木。

西北并不是沙棘原生地。为选育适应西北旱区的沙棘新品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原所长黄铨就来到沙林中心,带领团队开始相关研究。

经过30多年努力和坚守,如今这里成为全国沙棘研究重镇。眼下,在新疆、内蒙古等地规模化种植的沙棘,不少是沙林中心选育出的优良品种。

7月是沙棘果生长关键期,罗红梅放心不下,隔三差五便要到实验场看看。罗红梅查看的沙棘,是她选育出的新品种——深秋红沙棘。

距第四实验场沙棘试验地不远,有一个沙棘育苗大棚。第四实验场场长李春风带记者走进大棚,说起培育沙棘苗的工作:“6月中旬,我们就开始挑选嫩枝,把它们剪下再扦插到大棚苗圃里。两个月后,沙棘苗便要移种到大田,等到第二年春天,就可以规模化种植。”

中国林科院硕士研究生宋娅婷不久前刚从北京来到沙林中心,她要在第四实验场住上半个多月。宋娅婷边整理刚剪下来的沙棘枝条边说:“我们正在研究如何提高沙棘果的油脂、类黄酮含量的方法,进而帮助培育出更适合深加工、经济价值更高的沙棘新品种。”

种质资源对植物繁衍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开展沙棘种质资源保存和选育工作,近年来,国家启动了沙棘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沙林中心是依托单位。

在种质资源库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戈壁滩上,一座现代化设施保存库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设施保存库外,一块新平整出的异地保存区里,种上了今年新移栽的沙棘。“趁着生长季,我们科研人员正奔赴四川、陕西、山西等地采集沙棘种质资源。”沙林中心工程师李帅说。

不只是沙棘,这里还收集了梭梭、沙冬青、柠条等多种沙生植物种质资源,未来还将继续收集并向国内研究人员开放共享,共同促进沙旱生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李帅说:“人们对沙旱生植物特性了解还不够,把它们的防沙固沙性能和机理搞清楚后,能够指导我们在不同沙漠选种更适宜的沙旱生植物。”

挑选适合沙区生长的经济植物时,沙林中心还把目光投向了欧李。欧李是我国独有的沙生药用植物,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前不久,贾玉奎带领团队选育的欧李新品种通过了国家新品种审定。

注重实践出真知,持续40多年进行科学监测

大范围绿化工程怎样改变环境?作为重要的科研工作,沙林中心成立伊始,便开始了相关数据监测,至今已持续了40多年。

依托沙林中心建设的内蒙古磴口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位于第二实验场,所在区域是为了科研保留下来的一片原生态半固定沙丘。

走进定位研究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的铁塔。工作人员刘怀远告诉记者,这是近地面沙尘观测塔,50米高,塔身上每隔2米便安装了一台采集沙尘的容器。塔上还有监测风速、风向、湿度、辐射等参数的传感器。每个月底,刘怀远都要登上铁塔,取下容器收集到的沙子,称重并记录上传。

为了对比观测,像这样的观测塔,沙林中心一共有4座。另外3座,一座位于两公里外的绿洲,其他两座则矗立在上风向更远的荒野沙漠。通过测算、分析同一时间不同区域的沙尘情况,科研人员就能了解沙尘的迁移规律,并推算出防护林在降尘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贾玉奎告诉记者,通过分析大量监测数据得知,大范围绿化工程明显改善了环境。比如,太阳短波辐射多吸收10%—20%,7月前后可降低蒸发量30%—40%,林网内沙尘转移减少80%,来自远方上风区的降尘减少48%,大气浑浊度降低35%等。

观测塔不远处,是一个人工模拟增雨平台。在一片长着白刺的沙丘地上,科研人员安装了自动喷水装置,通过设置不同量的“降雨”,来观察白刺的生长情况。“全球干湿两极变化加剧,预判这一趋势下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情况,对未来科学防沙治沙十分重要。”贾玉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