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APPLICATION FORM
活动报名
立即提交
ACTIVITY
报名热线
010-64201903
传承民族文化 繁荣生态文学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作者:绿促会 | 发布时间: 2021-06-23 | 5878 次浏览 | 分享到:



◆叶梅


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2020年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

       

 几年前,我曾与青海作协主席、著名的藏族女作家梅卓共同受邀,就黄河、长江的生态保护进行过一次对话。梅卓说她的父老乡亲将雪山化作的涓涓溪流奉为神灵,有着休戚与共的深挚情感,从不敢用任何身体和精神的不洁去亵渎流水,正是青藏高原人民对三江源的世代守护,才有了大河甘甜,奔流到海。


三峡一带的人们敬畏江河山川,认为万物有灵,面对大自然甘守相关禁忌,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若干规则,如禁止污染水源;不得砍伐水源林;不准猎杀怀孕的母兽和幼兽;每年1月至7月不准打鸟、不准捕鱼等。在今天看来,这些禁忌大多并未过时,尤其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懂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值得当代人反思和借鉴,更值得我们写作者深入开掘和再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返朴归真,重新审视自我,观察生态,认识自然的有效途径。我们不能因为科技进步,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发展而忘乎所以,为所欲为,不能因为短短几百年的物质享受及挥霍而断送地球和人类的未来。

近年来,在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中国环境报社的支持下,我亲身体验到中国大地上生态环境不断向好,见证了新时代生态环境的历史性变化。但勿庸讳言,我也时常观察到不容乐观的城市空气质量、水资源的匮乏及透支、垃圾和污水处理尚未形成严格完备的全民可操作性流程、时有破坏环境的现象被曝光等。我们不能不正视,仍有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生态意识及生态观念更需大力倡导、朝着绿色生态不断丰富提升。

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更应面对这些生态矛盾和问题,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应瞻顾和思考的未来,做时代的先行者。如何以文学的方式真实记录不同时期的万千生态,再现环保过程中的冲突和曲折,彰显人民群众及环保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和精神追求,探求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的时代课题,创作出更多源于生活,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艺术精湛、思想深刻的振聋发聩之作,仍需我们不断艰苦努力。

“繁荣生态文学 共建美丽中国”论坛发言摘登

我研究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十余年,目前正在从事《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史》的撰写和《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大系》的编纂。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我主要有以下观察思考:第一,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容置疑、不容忽视的成绩;第二,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生态忧患意识和为大自然复魅的努力特别鲜明;第三,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启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乃至文明类型;第四,相对而言,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中,西部作家尤其是少数民族作家更倾向生态写作,倾向于本民族的传统生态智慧。当然,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至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科学精神不够严谨,生态整体观不够成熟,许多作品艺术魅力不足等。但是,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学必然会越来越繁荣壮大,涌现越来越多的精品力作,产生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助推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