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树东(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界经常会提到两个概念:原创出版和精品出版。我在思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长期发展的时候,提出了“价值出版”的概念。在我看来,原创出版和精品出版是出版机构都必然追求的理念,而“价值出版”则倾向于思考生态文化出版的价值逻辑,什么样的生态文学作品算是经典的,富有价值的?
在选题的规划上,我们更倾向于生态意识、理念和价值更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追索与表达,出版一些真正具有人文品质和自然生态价值观的作品;在价值传达上,我们倾向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力求在各环节充分融入环保理念和生态观念,以优质内容加上出版环节精妙呈现,最大限度地将生态文学的价值传递给广大读者,引起共鸣和深思;在图书的立体传播上,我们实现了全球品牌、内容、渠道、人力与资金资源的“一体化”集约调配,形成了“全球组稿,中英共版,国际发行”的全球出版传播模式,并不断创新和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愿与各方加强合作,为繁荣生态文学出版,建设美丽中国不断努力!
——汤文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人民文学》杂志关注、推动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由来已久,通过这一领域的作品表现生态责任、生产方式升级理论的反思,表现既有的工业和科技反思、消费文化批判、重返与自然的和谐等特质,一直是我们的编刊传统。尤其是2014年,《人民文学》与《南方文坛》联合青海湖诗歌节组委会、青海作协,在青海举办的青年作家批评家峰会,最集中的关键词就是高原、环境、生态、自然,倡导生态文学和自然写作,并成为此后《人民文学》的编刊重点之一。
2018年,《人民文学》专门开设“自然文学辑”栏目,倡导具有中国自然诗学传统的生态文学写作。有9个语种的《人民文学》外文版,目前也策划、翻译出版了以“中国自然文学”为主题的英文版、德文版、俄文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中国生态文学具备了广阔话语空间。面对不断更新的本土经验与全球环境,如何找到中国生态文学的新特质、新形态,也许是我们文学人的新课题,出发的新起点。
——李兰玉(《人民文学》副编审、生态文学栏目负责人)
文学助力建设壮美三江源

◆梅卓
青海省作协主席、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者
青海是三大江河发源之地,是青海云杉、雪莲、冬虫夏草等高寒植物生长、绽放的花园,是黑颈鹤、藏羚羊、野牦牛、雪豹、湟鱼等珍稀动物栖息的生命净土,是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守护的家园,是多元文化的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