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海南具备较为丰富的“绿色碳汇”和“蓝色碳汇”资源。
基于生态系统的碳汇可以分为森林碳汇、湿地碳汇和海洋碳汇等不同模式。2020年,海南全省森林面积31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9%,森林蓄积量1.53亿立方米,人均15.3立方米。海南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积蓄量在全国排名靠前,可为海南创造较为丰富的“绿色碳汇”经济价值。
海南管辖着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占我国领海面积的42.5%。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储碳量是陆地的20倍、大气的50倍。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约1/3被海洋吸收。从全球来看,海洋系统与大气系统的碳交换每年能够达到 740 亿吨。海南管辖2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每年碳交换能达到4亿吨,按2020年国内每吨均价30元计算,每年有超过百亿元的潜在“蓝色碳汇”经济价值。如果在海上建设风能和太阳能设施,碳汇价值将进一步提升。
3、海南经济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碳排放企业不多,具备率先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
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海南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达到95.8%。现代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等特点,对海南打造清洁能源岛、低碳环保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生态环保部《关于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首批纳入碳排放的企业范围包括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八类重点排放行业,门槛为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 1 万吨标准煤)。海南只有为数不多的火力发电、大型石油化、造纸和航空企业能达到这个门槛。2020年,海南油气产业全产业链全年实现1055亿元,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与甲烷两类。2019年,海南汽车保有量150万辆,2030年全岛禁售燃油车,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提升至50%,对于节能减排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具有较大的政策优势。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海南要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建立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 海南自由贸易港要在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上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就必须对接国际规则、融入国际规则。
欧盟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碳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该碳交易市场所涵盖的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欧盟企业的一半。2020年,欧盟开始执行每公里95克二氧化碳的乘用车排放标准。达不到要求,超标1克按实际销售量罚款95欧元。对于燃油车车企来说,有较大的挤出效应,但对于新能源车企,有较大促进作用。特斯拉2020年财报显示,得益于美国的“碳排放积分制度”,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其中15.8亿美元收入就来自碳交易。海南2030年前全岛禁售燃油车,对标国际标准,建立碳汇和碳排放积分制,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清洁能源、新能源车研发制造企业聚集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