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荒漠化防治履约中尚存四个现实问题亟待破解
荒漠化防治履约,永远在路上。目前虽然我国在履约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国别定位不清。我国当久了发展中国家,但国际社会认定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属于发达国家范畴,定位不清致使我国制定履约策略缺乏准确的出发点,继而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
二是谈判方向不明。荒漠化公约被称为“穷哥们俱乐部”,国际履约资金的匮乏导致全球范围的履约工作推进艰难,荒漠化公约的谈判,究竟是往“统一履约标准”的方向谈,还是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方向谈,总是达不成一致。
三是履行路径存在分歧。由于前述国际可用资金少、全球履约能效低的问题,国际各方阵营对履行荒漠化公约的路径存在不小争议,一派说“革命”,即推倒重来,极端者甚至主张并入法国主导推动的“全球环境公约”,另一派说“改良”,即维持改进,有针对性在现有体制下推动议定书,两派至今争执不下,严重影响了履约整体进程。
四是就我国在国际舞台中究竟应发挥何种作用的认识含混不明。我国有一定履约经验和成绩,缔约方大会也进行了全方位的出色展示,但自身有约 1/4 国土遭受荒漠化影响,面对那些亟需外力帮助治理荒漠化,“嗷嗷待哺”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究竟是该“站着看”,还是“送点饭”(技术),还是“帮着干”(协助其开展具体治沙工作),对此我国条法部门与智库机构一直有不同看法,但此思路问题不解决,我国履约工作难免出现“独舞华尔兹”的困境,即虽绚烂夺目、华丽好看,却只怕在未来某一时段出现“原地打转、裹足不前”的问题。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对荒漠化履约事业的特殊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组分其实蕴有上述问题的答案线索,通过进一步认真学习原话原文原理、查找资料、比较分析,本人继而发现了较为明确的解决对案,即应该坚持什么,摒弃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坚持和摒弃的道理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对荒漠化履约工作的特殊现实指导意义所在,以下特论述之:
1.以“义利观”破解“我是谁”的国别定位问题
“义利观”而非“利益观”,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组成之一。根据外交学院秦亚卿教授的研究成果,近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利益至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等西方理念被视作国际关系的不变法则。各国争权夺利、结盟对抗,因此矛盾甚至战争频发。习近平外交思想“义利观”的提出,正是对传统“利益观”的破除与摒弃,不再是非你即我,而是你中有我,正像总书记原话所说,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