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国家公园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针对国家公园专门立法,将为国家公园的规划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等提供法律依据。
如何更好守护我国的国家公园?草案有哪些看点?“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看点一:如何保护国家公园?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目前我国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根据方案布局,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2022年3月12日,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拍摄的扎陵湖风光。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摄
与一般意义上单纯供游览休闲的公园不同,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实行最严格的保护。而明晰责任、理顺分工是实现国家公园科学有效管理的前提。
草案明确,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国务院国家公园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国家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家公园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本行政区域内国家公园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防灾减灾等职责;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负责各该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履行相应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责等。
“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国家公园的建设往往需要跨越多个行政区域。如果没有国家层面的法律赋权,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很难取得执法上的充分依据,跨区域的协调机制也难以形成,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困难重重。”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杨朝霞说,国家公园法草案明确了各方面的职责和权利,有助于形成合力加强保护和管理。
草案规定,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并明确核心保护区内除规定活动外,禁止人为活动。
此外,草案还提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国家公园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国家公园区域内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等特定保护对象分类制定保护和管理目标,开展专项保护。
“明确分区管控,就是按照精准施控的原则把最应该保护的保护起来,同时对特定保护对象开展专项保护,进行更有针对性、科学性的保护和管理。”杨朝霞说。
看点二:如何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和共享保护成果?
草案提出,国家公园区域内原有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应当以不超出现有规模和利用强度为前提。根据保护和管理需要,确有必要迁出的,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妥善安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根据生态保护需要设立的生态管护岗位应当优先聘用当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