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态之窗”是依托生态监测项目建设的一套大型独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由多个观测点位高空瞭望视频摄像机、实时传输专网和统一管控平台组成。这些远隔千里、却能实时观看三江源的“眼睛”,是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见证者”。
陈良博感慨:“‘青海生态之窗’的建设过程,也体现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生态多样性的持续向好。”他清楚地记得,2017年8月8日那天,“那时我们的观测点位还不多,观察到的藏羚羊还是零零散散。直到那天,突然在屏幕上看到3000多只藏羚羊回迁的画面,那是当时观测到藏羚羊种群迁徙数量最多的一次,非常震撼。”
作为依托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的省份,青海省在不断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上,于2016年起建设“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这不仅实现了对三江源等五大生态板块的监测全覆盖,还不断完善与其他部门之间、系统内外的共建共享机制,给生态保护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目前,“青海生态之窗”观测点位已从2016年的6个增加到76个。
“摄像设备系统前端使用的是高清、星光级重载云台摄像机,可24小时360度连续运转,最远观测距离可达15公里,同时具备徘徊检测、快速移动、智能跟踪等分析功能。”陈良博告诉记者。
随着“青海生态之窗”观测点位越来越多,借助技术手段观测到的生物种类也越来越丰富。数据显示,三江源地区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建立人居环境治理责任机制,江苏镇江——
长江边 村庄环境更美
本报记者 姚雪青
早上5点,天刚亮,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世业村永茂圩自然村的主路上,已能见到保洁员顾秀琴骑三轮车上班的身影。
世业镇位于长江中的一座小岛。顾秀琴沿路而行,看到路两边有前一天夜里掉落的树叶或垃圾,立即下车打扫,随后又从三轮车上拿出湿抹布,把垃圾桶仔细擦拭一遍。
这条1公里长的主路,属于顾秀琴的保洁区域,居民房屋在道路两边依次分布。她数过,路上每隔50多米就有一个垃圾桶,“村里的垃圾桶变多了,打扫起来很方便,整体也都干净多了。”顾秀琴说。
中午休息片刻,下午3点到5点,顾秀琴再次回到自己的保洁区巡查一遍。
顾秀琴在村里干了10多年保洁员。在她的印象中,这些年来村庄环境大变样。“以前,只有村头、村中、村尾3个垃圾桶,数量少、离家远,大家也没有这个意识,有了垃圾顺手一丢,被风刮得到处都是。”顾秀琴说,现在垃圾每天清运一次,保洁每天固定两次、随叫随到。
“永茂圩有一支由6名党员、群众组成的环境监督志愿者队伍,成为保洁员与清运员之外的补充力量。”世业村村委委员洪磊介绍,丹徒区建立了“区里统筹、镇里主导、村里主抓、民众参与”的人居环境治理责任机制。2015年,世业村建立了“长效管护队”,由村干部组成,提升卫生保洁的频次和质量;2020年,又在永茂圩自然村试点,将“长效管护队”升级成“村庄环境治理小组”,由村干部、小组长、环境监督志愿者组成,不仅增加了人员,更明晰了责任,将村干部的“包干区”与绩效挂钩,目前已在16个自然村全面推广。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0年,永茂圩自然村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同年,世业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2022年名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建设风电场、推动节能减排,新疆乌鲁木齐——
达坂城 汇聚“绿电”动能
本报记者 李亚楠
烈日晴空下,新疆乌鲁木齐达坂城区的一座座风车整齐排列,110千伏绿源达坂城分散式风电场的8台风机缓缓转动,将风能转化成电能。家住达坂城区西沟乡水磨村的许耀打开空调,享受着夏日的凉爽。他所用的电能,就来自这里。
风电场控制室的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发电量,并网发电不到一个月,发电量已经超过700万千瓦时。风电场每年可向电网输送约1.3亿千瓦时绿色电力,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2万吨。
风电场生产的电能,一部分通过110千伏芨芨槽子变电站输送至达坂城区就地消纳,另一部分通过220千伏祁家沟变电站输送至电网。至此,为达坂城区供电的7座变电站的上级电源,均来自达坂城区内风电汇集站,这意味着达坂城区实现100%“绿电”供应。
风电场值班长李佳豪还记得公司第一家风电场7年前落地达坂城区,装机容量100兆瓦,用了40多台风机,而刚并网发电的风电场装机容量49.5兆瓦,只用了8台风机。
风电场地处水源地,按照规定不得使用油浸式变压器。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水源安全,风电场使用了110千伏级户外智能型有载干式变压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达坂城被称为“中国风谷”。来自吐鲁番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季风,在峡谷两侧高耸的天山山脉“挤压”下,形成类似穿堂风的“狭管效应”,造就了达坂城年250亿千瓦时的风能蕴藏,风区面积2118平方公里,理论风电总装机可达1500万千瓦。中国第一个大型风电站就诞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