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黄河奔腾万里,山东东营入海口的利津水文站见证黄河保护成效;湖里的水清了,福建厦门筼筜湖的水质管理员欣慰地笑了;一扇“青海生态之窗”,成为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眼睛”;村里的环境美了,江苏镇江丹徒区老百姓的日子更加舒心;一排排转动的风车,汇聚成新疆达坂城区实现100%“绿电”的清洁动能……本版推出特别策划,从一步一个脚印,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的重大步伐;从点滴汇聚江河,彰显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瞩目成就。
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做好水文监测、提升测报能力,山东东营——
入海口 守护黄河安澜
本报记者 李 蕊
清晨,黄河河面波涛微澜。山东东营利津水文站工程师邢西金坐在操作房内,聚精会神地操控着测验设备。此时,流量数据会同步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看,实测流量855立方米/秒,水情稳定。”邢西金指向屏幕,“目前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如果能对黄河水情进行连续观测,提前掌握水位、流量等信息,就能做好预防准备,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利津水文站作为黄河入海前的最后一个水文站,在防汛抗旱及全流域水量调度中,为上级决策提供着重要的水文情报,成为确保黄河安澜的重要信息来源。
10年来,黄河径流量保持在81.88亿立方米至441.1亿立方米的区间内,总体呈波浪式微涨的趋势,水量平稳,未发生断流,亦未发生大的险情。
“利津水文站就像黄河的最后一个‘传感器’,此处的流量大小对上游水利枢纽的水量控制,起着重要参考作用。”邢西金告诉记者。如果监测流量低于50立方米/秒的红线,那么下游就会出现断流风险,必须及时调控。2021年秋汛,利津水文站实测流量最高达到5240立方米/秒,为保证黄河下游不决堤、不出险,利津水文站及时把数据上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及时调控,收紧上游水量,避免了险情发生。
黄河长期安澜,为当地百姓生产生活以及黄河三角洲生态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黄河水文事业的不断发展,利津水文站的测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配备了二代无人测验平台、光电测沙仪、自动报汛系统等自动化测量和取样设备,不用再通过吊箱将人水平送至黄河上空指定位置水面进行测量,提高了测验精度,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危险性。
“我们将创新技术手段,提高黄河水文测报能力,密切关注水情、水势变化,确保黄河长治久安。”邢西金说,“今年是我在利津水文站工作的第八年。扎根黄河边,做好水文监测,为长期守护黄河安澜而奋斗,这就是我的座右铭。”
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福建厦门——
筼筜湖 扮靓花园城市
本报记者 王崟欣
筼筜湖畔,晚风轻拂,白鹭蹁跹。美景中,沿湖而设的LED显示屏十分显眼。显示屏上,是筼筜湖最新的水质数据。水质管理员陈清福拿着水质监测仪,取样、检测、记录,一气呵成。
自2011年入职福建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陈清福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监测筼筜湖水质。日巡、夜巡,每周公告监测,月度水质全面“体检”……LED屏上,显示的正是陈清福手中水质监测仪的最新监测结果。每周,陈清福都会和同事汇总监测当周数据,并通过LED屏向市民公告。
“化学需氧量降至每升2毫克以下,水体溶解氧升至每升5毫克以上。”一块小小的LED屏,记录了筼筜湖近10年来的水质变化,也折射出筼筜湖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
昔日污水横流,如今水清鱼畅,游客流连忘返。30多年来,厦门依靠“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治湖思路,治理与保护并行。如今,经过四期综合治理的筼筜湖水质持续向好,同时实现了从点到面、由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如今,筼筜湖已成为厦门这座花园城市的“城市会客厅”。
“水质变好,连带着检测时间也缩短了。”陈清福介绍,通常,水质检测前要对取样水进行预处理,“以前,由于水体污染,仅预处理环节就要等五六个小时,如今只要2小时左右。”
检测结果也令人欣喜,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影响筼筜湖水质的两项主要指标。2022年最新数据显示,筼筜湖水体无机氮含量从2013年的每升1.05毫克降至每升0.482毫克;活性磷酸盐从2013年的每升0.054毫克降至每升0.031毫克。
“水质逐年向好,市民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陈清福说,过去自己做水质监测采样,碰到周边市民,听到的大多是投诉,“现在的筼筜湖则很受欢迎!不少人跑来向我们打听开闸时间,环境好了,白鹭多了,他们是想提前蹲守,好去拍白鹭!”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借助科技手段、建立监测体系,青海三江源地区——
三江源 见证多样之美
本报记者 乔 栋 贾丰丰
走进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随着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青海生态之窗”大屏幕上的视频镜头缓缓拉近:映着远方卓乃湖的碧波,几只藏羚羊幼崽紧紧依偎在母亲身旁,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鲜而辽阔的世界……“眼下正值藏羚羊产崽季,借助‘生态之窗’,我们不仅可以掌握迁徙藏羚羊的种群数量,还可以对栖息地的生态状况进行实时监测。”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陈良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