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目前,全世界共有1157项世界遗产、738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5个世界地质公园,分别分布在167个、134个和48个国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通过数字赋能让名录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名录遗产造成的影响?在名录遗产地如何开展生态旅游、实现科学传播?等等,日前,在第四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分论坛上,来自10多个国际组织和20多个国家的名录遗产地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和实践者就相关话题展开交流研讨。
数字技术让古迹遗产活起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为促进名录遗产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面对地形地貌复杂的名录遗产地,充分利用先进空间技术、数字技术等手段加以监测与保护,不仅可以有效增进互动体验和沉浸式体验,还能赋予名录遗产新的内涵,形成新型的文化业态。
“数字赋能,我们正探索名录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打开方式。”黄山市委书记凌云表示,黄山正在构建风景区世界遗产长效监测系统,并以数字化手段建立徽州文书、徽派建筑数据库,还原文物风华、再现历史原貌。同时,借助3D打印,AR、VR技术,让游客360度感受细节、“触摸质感”,成就跨地域展览的“移动宝藏”。运用音像、影视等新型媒介,活态传承非遗技艺,徽州大鱼穿越时空、“游”进Z世代……“我们正推动名录遗产与数字结伴、同创意碰撞,让更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打造遗产保护发展的‘黄山样本’。”
为帮助名录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名录遗产地都运用了数字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表示,2022年,“非洲生物圈保护区网络(AfriMAB)”在马来西亚和非洲地区的22个生物圈保护区实施的一个项目,就是通过使用无人机对大猩猩及其栖息地进行监测,这样既不会扰乱保护区的各项秩序,也不会带来传染性疾病。他们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合作,通过使用卫星图像来监测所罗门群岛的东伦内尔岛和柬埔寨的吴哥窟等名录遗产地,探究飓风导致东伦内尔岛自然遗产地灾害损失以及吴哥文化遗产建筑倒塌的原因。
文化遗产是环境变化的“记录器”
气候变化是当前名录遗产面临的最严峻挑战,特别是近年来,文化和自然遗产面临着因气候变化直接导致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以及次生灾害所带来的威胁日益增多。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遗产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研究员王心源告诉记者,监测显示,风化剥蚀、沉积掩埋、流水侵蚀、盐碱起壳等缓慢而长期的环境变化对于文化遗产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洪水、风暴、火灾等极端天气引起的灾害,对于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害更是灾难性的。“可以说,文化遗产真实地记录着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特性,是环境变化的‘记录器’。虽然气候是不断变化的,但为了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我们可以使用多种空间平台的遥感,特别是众多遥感卫星,织成天网,为遥感在文化遗产保护应用提供可选择多探测波段、不同分辨率的需求。同时,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的监测、预测分析能力,增强文化遗产本体的韧性,即预防灾害的能力。通过加强文化遗产本体与赋存环境的研究,联系过去全球变化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增强文化遗产赋存环境的韧性。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与技术系统研究,加强与自然遗产联系的研究,主动有效应对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在内的风险因素产生的影响。”
“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即便我们现在能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我们也需要一个世纪,甚至几个世纪才能控制气温的上升,因此对我们来说,必须进行精确的预测、规划和实施,并做好预测长期变化的准备。我们要将积极的适应和应对性措施相结合,以便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地理信息分析专家Munees Mariappan表示,还要让本地社区、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为他们赋权,通过地图的数据分析、3D模型建模,更好地分析这个区域整体发展的情况、遇到的问题等,最终做出明智的决策,帮助当地保护好本区域的世界遗产。“在解决气候变化等问题方面,我们需要各方参与。只有加强合作,并通过科学技术的介入,才能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现在要采取行动,来改善提升我们一体化的知识分享,帮助各国应对气候变化。”
文旅融合实现名录遗产地高质量发展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新的旅游时代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做好准备?
亚太旅游协会主席彼得·西蒙认为,气候变化和过度旅游,让我们别无选择,因此只能改变我们的经营方式,使其更加可持续。然而,在一个旅游目的地得到可持续发展之前,它必须先要具有弹性。只有达到抵御冲击的稳健水平,同时可以灵活地适应变化,这些旅游目的地才能认为自己具有复原力,才能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措施解决可持续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