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动态
当前位置: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建设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
来源:《瞭望》 | 作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 发布时间: 2023-07-19 | 5785 次浏览 | 分享到:

锚定全球典范: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2023年的极端天气再度提醒人们,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国界,需要紧密携手、共建家园。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工程先后获得“全球500佳环境奖”“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等荣誉,已成为展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生态公约的标志性工程和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本。

——履行绿色承诺,展现“大国担当”。“三北”工程是我国最早针对防治荒漠化行动的工程,有效阻止了土地沙化进程。

2015年,联合国将荒漠化防治纳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中科院有关研究显示,我国已率先实现这一目标,“三北”工程功不可没。

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三北”工程治沙的主战场——内蒙古举行。100多个国家的大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效。作为防沙治沙“尖子生”,中国奇迹引发世界关注和赞誉。

“三北”工程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履行《巴黎协定》的实际举措。2015年,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国在这一文件中庄严宣布,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如今,这一目标也已提前完成,“三北”工程持续重建森林作出了重要贡献:40多年来,“三北”地区森林蓄积量从6.13亿立方米增加至30.42亿立方米。

——加强国际合作,贡献“中国智慧”。今年6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第二次开办的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开幕。作为此次培训班的一部分,第三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在新疆库尔勒举行。来自中国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名科研人员齐聚,共同研究如何在撒哈拉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有效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官员贾晓霞说,非洲联盟主导的非洲“绿色长城”计划,沿着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筑起树墙,灵感就来自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一些同事和项目主管会问中国的‘绿色长城’是怎么建设的,询问非洲地区能否也能治理成功。”贾晓霞说。

在经济上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同时,中国还派出科研人员展开技术交流。目前,中国已与建设非洲“绿色长城”的地区展开大数据应用和规划的技术合作,利用卫星等手段观测和收集、计算、分析数据,帮助非洲国家了解其土地、气候等方面特征与规律,推动当地荒漠化治理。

从中国“绿色长城”到非洲“绿色长城”,“三北”地区孕育出的中国治沙理念和方案,正在推动世界防治荒漠化进程。

中国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持续为全球荒漠化治理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中国通过组织国际研修、建立治沙示范基地、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积极与国际社会开展荒漠化防治合作,年均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培养近百名治沙骨干。

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蒙古国东、南、西三面同中国接壤,2013年以来,国家林草局组织科研院所为蒙古国举办多期荒漠化防治研修班;2017年以来,中科院专家团队在蒙古国布尔干省南部开展中国治沙典型技术示范,治理示范面积达27公顷,有效固定了当地流动半流动沙丘,示范区草本植物显著增加;持续支持蒙古国2021年启动的“种植十亿棵树”计划……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办公室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防治荒漠化履约与国际合作工作进一步迈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22年9月,与联合国共建的全球首个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在宁夏银川市正式上线,面向全球打造“开放课堂”。

2023年以来,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以及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等交流合作平台正在加快筹建。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

国家林草局三北局的驻地就在宁夏银川市,凸显了宁夏在西北地区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梁言顺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持续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定好了调、凝聚了神、指明了路、鼓足了劲。宁夏将担当使命任务,全力推动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畏艰辛、久久为功,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宁夏贡献。 (记者 刘紫凌 何晨阳 马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