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德国科学家在《来自沙漠的水果》一书中系统梳理了古丝绸之路上人类种植作物的考古学和历史学证据。书中指出,大约在4000年至1万年前,新疆伊犁的野苹果被人类在天山地区人工栽培,并与山荆子杂交,孕育出中国早期的绵苹果品种。这些品种经中亚传入欧洲,与欧洲野苹果杂交演变为西洋苹果,随后传入美洲大陆,最终形成现代苹果。

花牛苹果展销
中国利用和栽培苹果历史源远流长。苹果最早称为“柰”,北魏时期起称为“林檎”,明朝起才称为苹果。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4世纪的《杂疗方》中载:“每朝啜柰二三果,及服食之”,说明此时期已经用苹果治病。湖北江陵县望山2号战国墓中的陪葬品有保存完好的栽培苹果。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仰慕中华璀璨的文化和作物种植技术,把苹果种植引入了日本,并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日本至今仍保留“林檎”的名称而没有苹果之称。19世纪中叶,中国海禁开放后,外国势力涌入中国,先后在山东烟台、青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引入苹果种植,西洋苹果“认祖归宗”。新中国对国内外的品种兼容并蓄,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并通过国内外品种杂交,不断培育出各具特色的新品种。目前苹果品种繁多,各产区种植品种有所侧重,如阿克苏“富士冰糖心”、烟台和洛川“富士”、甘肃天水花牛“元帅”系、盐源“仿野生丑苹果”、东北“寒富”、内蒙古“鸡心果”,等等。
蕴平安之义 具健康之实
苹果花繁多,清香四溢,花色白中泛红,娇艳动人。成熟的果实红彤彤挂在树上,呈现一派丰收和喜庆景象。苹果因色泽艳丽,个头大又圆润饱满,食之甘甜可口,加之“苹”字与平安的“平”字谐音,因而苹果被视为平安吉祥和幸福美满的象征,成为拜祭、节日喜庆、探亲访友、日常食用的常用果品。

金秋时节,北京市昌平区举办苹果文化节,吸引不少市民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陆欣摄(中新社发)
除了食用,苹果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鸡心果这个品种,成熟的果实特别红艳,而且挂在树上两个月不脱落,是观赏型的苹果树,有“锦绣海棠”之称。不少苹果产区都开办苹果园旅游观光,观赏苹果花海,体验苹果丰收喜悦也是传统的旅游观光项目之一。此外,苹果还常用作盆景树。如北京八达岭里炮村果树盆艺合作社制作的苹果盆景,仅在2020年一年,就创收200万元。
研究表明,苹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富含的果糖和葡萄糖能提供能量,富含的膳食纤维能润肠通便,富含的维生素C有助抗氧化、美白肌肤,还含有少量维生素A、B1、B2、B6,有助维持视力和神经系统健康。民间有“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