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APPLICATION FORM
活动报名
立即提交
ACTIVITY
报名热线
010-64201903
河南:矿山复绿又生金
来源: | 作者:人民日报 | 发布时间: 2024-10-22 | 2292 次浏览 | 分享到:

  】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河南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矿山复绿又生金

核心阅读

为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近年来,河南实施露天矿山综合整治,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通过修山、治水、复绿等措施,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有效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以矿山修复为抓手,把修复出来的土地用于发展产业,探索绿色发展。

在河南省,黄河自西向东流经三门峡、洛阳、焦作、郑州等市,河道总长711公里。黄河沿岸,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南太行山脉拥有多处矿山。有些矿山废弃多年,成为无主矿山;有些矿山仍在开采,需要边开采边治理。

为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系统解决山体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近年来,河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约158万亩。

开展整治行动,矿山变青山

三门峡是黄河进入河南后流经的第一座城市。在这里,沿着崤山一路登顶,可见远处层峦叠嶂,黄河奔流而过;近处地平坡缓,满目葱茏。

“以前这里是个大水坑,四周的山被挖得光秃秃的。”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后乡赵庄村村民焦二宝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一座铝土矿山,由于长期露天开采且未及时修复,山体受损严重。

“三门峡地处黄河‘几’字形最后一个拐弯处,两岸峡谷险峻,地质水情比较复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三门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勇说。在三门峡的城市建设中,丰富的矿产资源曾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同时,部分矿区重开发、轻保护,只挖掘、不修复的做法也导致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退化,部分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2022年,黄河右岸的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始实施,涉及郑州、洛阳、三门峡3市的16个县(市、区)。三门峡市委书记范付中介绍,近年来,三门峡市陆续实施全市矿山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修复治理矿山12.45万亩,其中在9个重点点位共完成治理修复面积5998.2亩。同时关停坑口1500余个,退出规上企业100余家,相关做法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洛阳市嵩县陆浑湖,黄河支流伊河流经此处,湖畔植被茂密,草青木秀。“原先这里植被稀疏、树种单一,水土流失严重。通过实施树种更替、人工补植、优化林分结构等手段,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有效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洛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松涛说。

根据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数据,截至今年9月,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已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64.14万亩。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李哲介绍,河南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21—2023年,Ⅰ—Ⅲ类水质占比分别为88.2%、88.6%、94.1%,劣Ⅴ类水质断面稳定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