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动态
当前位置: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守护好北疆“绿色长城”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 发布时间: 2023-07-24 | 4295 次浏览 | 分享到:

巴彦淖尔市林草局临河区分局镜湖养护中心主任王永伟,对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王永伟是一名退役军人,2016年转业后回到临河区。“刚回来的第一年在区林业工作站工作,负责包联乡镇植树造林,可我当时两眼一抹黑,只能多学多做多问。”王永伟回忆。

于是,他查阅书本资料、请教老师傅,先认树种,再学技术。“以前觉得种树能有多难?后来发现种树也有技术标准,比如种杨柳要深一些,种灌木要浅一些,盐碱地得种耐盐碱的红柳、紫穗槐和沙枣,沙化地得种梭梭和杨柴,种树门道可不少。”王永伟笑道。经过一年多的认真学习实践,王永伟和同事们种植了1000多亩的林地,也对植树造林的技术有所掌握。

2017年9月,王永伟来到镜湖管护队工作,负责镜湖及周边主要交通干道8000多亩土地的绿化养护工作,同时包联3个乡镇的造林工作。“日常养护工作就是浇水、除草、施肥、修剪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每天都得在绿化路线上来回巡护。”王永伟介绍。

本以为对植树造林已颇有心得的他,却在2020年遇到了挫折。那时,当地的治召线公路两侧绿化的树木交由镜湖养护中心负责养护。没想到,十分用心养护的树木,不到两年,长势不仅不旺盛,反倒不断出现死亡。“当时心里可着急了,晚上也睡不好,每天去路两边看,想找出究竟哪里出了问题。”王永伟回忆道。

最终经过寻找专家、多方查证,王永伟和同事们发现是土地和树种的问题,该公路两侧属于重盐碱地,而起初种植的垂柳和新疆杨只是稍耐盐碱,长大后扎根到深处,便被重盐碱腐蚀而死。“随后我们换种更耐盐碱的紫穗槐和沙枣,搭配有机肥,改善立地条件,之后我便天天去守着,直到小树发芽、越长越高,心里悬着的心才放下。”王永伟笑道,如今该公路两旁的树木成活率已超过90%。

在农忙时节,不少管护工人回家务农,而在镜湖后有1000多亩沙化土地的植被需要维护,王永伟便和同事们24小时轮班,晚上住帐篷,白天忙浇水。“这里的每棵树都属于‘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沙地得多浇几趟水。看着这些树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王永伟感叹,“如今树多了、生态好了,刮风也少了,刺猬、兔子等动物也多了起来。”

时代发展对于种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王永伟表示,要多学习新的林业知识和模式,多走出去扩大眼界,提升专业知识。“我爱人笑我现在出去旅游,到哪里都是先看树,咱们河套平原耕地多,如今能种树的地方基本都种满了,现在我们的目标就是尽量在立地条件差的地方争取种活,保护好农田和‘三北’防护林。”王永伟语气坚定。

“看到乌梁素海的生态越来越好,感觉自己的坚守都值得了”

从临河区出发,沿着河套灌区一路向东行驶,两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了位于乌拉特前旗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义长分中心苏独龙河扬水站。乌梁素海这颗地处黄河“几”字弯顶部的“塞外明珠”,天蓝水碧、芦苇摇荡、百鸟竞翔,扑面而来尽是水草的自然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29岁的刘俊琦和34岁的孙旭宏,在地处乌梁素海北侧的苏独龙河扬水站一同坚守着。“河套灌区的地势一般是西高东低,水流自然进入乌梁素海,但这里却是北低南高,落差在两三米,导致渠水无法自然流入乌梁素海,水体循环慢,水质变差,极易滋生黄藻。这便需要建立扬水站连接渠道,进行生态补水。”孙旭宏告诉记者。

“我们一般是在每年的灌溉间歇期进行补水,还会将黄河分凌水和汛期水排入乌梁素海,既做好了黄河防凌防汛工作,又对乌梁素海实现了生态补水。”刘俊琦介绍。据悉,乌梁素海平均库容为4亿立方米,而每年整个河套灌区向乌梁素海排水达6亿立方米,加之每年分配的生态补水量,相当于每年都会将乌梁素海的水至少“置换”一次。

当生态环境部门监测到相关区域水质有变化波动,便会将预警发往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再由中心调度,开启精准化生态补水,将水补充到相应站点。“去年夏天,我们这里有很小一片水域因为高温富营养化,导致黄藻滋生,预警后中心立刻进行调度补水,补了十几天后水域就恢复如初。”孙旭宏告诉记者。

苏独龙河扬水站位置偏僻,距离最近的村庄有10多公里,条件十分艰苦。“刚建站时,周边一个人都没有,有电但没网、没信号,通信联络十分不便,经常得开车到12公里外的供水段去拉水、取饭,条件很艰苦。”刘俊琦回忆。

2021年夏季的一天晚上,风雨大作,水位线不断上涨。刘俊琦和孙旭宏正在水泵房值班,那时扬水站宿舍还未建好,两人只能住在临时板房车内。“当时风很大,感觉板房车都要被吹到河里了。而且一打雷,水泵就跳闸,我们就得赶快跑去恢复,雷电交加,雨衣和雨伞根本没用,我们浑身都湿透了。”孙旭宏告诉记者。“如果10分钟内水泵不恢复工作,洪水就很可能淹没两侧农田,我们一整晚根本不敢睡。”回忆那晚的经历,刘俊琦印象深刻。

如今,随着工作经验增多,两人工作也越发得心应手。此外,中心专门搭建了专用无线移动网络提供网络与通信,水管也接通了,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我们回家路程较远,所以平时住在站里,周末才回去。要是有补水任务,一连二三十天都回不去。”孙旭宏说,“媳妇老抱怨我是‘云养娃’,我确实心有愧疚,可看到乌梁素海的生态越来越好,感觉自己的坚守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