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各国分享生态环境保护经验,提出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以实际行动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方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的坚定决心——
中国和俄罗斯开展联合监测巡护,共同建设生态廊道,保障东北虎在中俄边界实现自由迁徙,让种群曾经急速萎缩的“虎中之王”逐渐恢复,老虎“跨境游”越来越多;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建全球葱园,5年来,收集保存有葱属286个引种号、近130个分类单元,食用和观赏类葱属植物30个分类单元,对发现新的遗传资源、培育新优品种有重要应用价值;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已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培养了近300名来自非洲的研究生,累计为非洲14个国家培训超过1000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非洲国家建立起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人才队伍……
中国持续加大对全球环境基金捐资力度,已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阿联酋趋势研究与咨询中心高级研究员纳吉拉·阿扎鲁尼称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协作。中国推动这一进程的努力和行动,展现了负责任大国担当。
总部位于埃及开罗的阿拉伯研究院院长卡迈勒表示,中国不仅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而且关注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全力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为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分享治沙经验,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风云气象卫星等科技成果,中国助力众多发展中国家破解土地沙漠化治理世界难题,强化防灾减灾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10年前,中国专家组首次抵达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看到当地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土地脆弱。中国专家们历时7年,无数次与沙漠“交锋”,在当地建成流沙快速固定、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区,并向当地民众宣传推广防沙治沙先进理念和技术。
今年6月,来自非洲的专家团赴中国新疆学习参观。在这场塔克拉玛干与撒哈拉的对话中,毛里塔尼亚学员奥马尔·迪亚洛感慨良多:“为制定最科学的方案,中国专家飞赴毛里塔尼亚不下10次,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高级主管马塞兰·萨努表示,在荒漠化防治经验交流、技术分享等方面,非中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和巴西今年签署了加快推进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6星研制的协议,将强化对巴西生物群落的监测,这一举措对遏制亚马孙森林砍伐至关重要。巴西科技部部长卢西亚娜·桑托斯表示,通过合作,巴西也成为遥感数据生成技术的所有者,“巴中科技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更惠及全球”。
肯尼亚蒙内铁路沿线,红树林繁茂如常,长颈鹿、斑马等动物在铁路大桥下悠闲觅食和迁徙。在项目施工时,中国建设者在红树林生长范围内预埋了多处过水管涵,确保海水能够进入被建筑施工便道隔断的区域,并为野生动物迁徙设置通道,这些正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动体现。
积极推动落实《生物循环绿色经济曼谷目标》、加快在拉美布局清洁能源投资、深化与欧洲各国的绿色产业链合作……“中国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可以为同样需要解决环境问题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国家提供方案。”巴西里约联邦大学全球变化国际虚拟研究所负责人马科斯·弗雷塔斯说。
建设美丽地球家园,需要各方持续不懈的努力。中国愿继续同各方携手努力,共同开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新篇章,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清洁美丽家园。(颜欢 张志文 戴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