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万亩竹林是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竹产业发展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兴文县立足竹产业发展,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推动竹林集中规模经营,创新体制机制举措,高质量推进森林“四库”建设。在促进林农增收、林地增效、产业繁荣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实践经验。
创新经营路径
推进竹林规模经营
僰王山镇是全县竹产业重点乡镇,该镇太安村主要以毛竹、苦竹为主,竹产业是该村主导产业,户均竹林面积15亩。当地群众发展竹产业积极性较高,林地流转愿望强。
以僰王山镇为试点,通过股权到户、统一经营,整合林地、规模经营等方式,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登记确权,充分保障当地农民利益。
截至目前,僰王山镇成功招引兴文县宁兴林业开发中心,在以太安村为核心的4个村流转竹林面积6225亩,涉及农户421户,带动7个经营主体在博望村、联合村流转竹林近3000亩。自入驻以来,该企业通过丰产措施、规模经营和发展林下经济,累计发放劳务费467万元、惠及当地村民350户500余人,其中,常年固定用工250人,月收入保持在2000元左右,为农民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定点监测发现,在经营业主开展竹林规模经营后,竹笋、竹材单位面积产量较流转前提升30%—45%,林地单位面积效益平均提升约60%。目前,全镇集体竹林规模化流转面积已达1.82万亩,流转率达到11.4%。
培育经营主体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兴文县按照资源禀赋,以立地、气候等条件主要划分为毛竹、方竹为主的笋材两用林培育发展区,大径材、珍稀木材培育为主的国家储备林培育发展区,纸浆竹、油茶为重点的多元培育发展区,有的放矢引进和培育经营主体,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
村支两委牵头,对重点林业村进行资源调查和林农发展意愿摸底,通过网络、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进行推荐,在保障林农利益和满足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支持量身定制引进经营主体。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动与经营主体合作,构建“园区加工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林农”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在营造林政策补贴、林区道路、水利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生产经营贷款和贴息等方面统一政策,吸引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和当地能人投资林业。
目前,全县已成功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业主大户等各类规模以上经营主体215家,经营面积10.6万亩,产值5.98亿元,辐射带动面积30余万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竹材竹笋粗加工、代购代销环节已经成为联结林农、业主、兴文竹产业园区的重要纽带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