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位于武夷山南麓、闽江源头的福建三明市旅游市场火爆,红色游、乡村游、康养游等受到追捧,共接待游客4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73亿元。
这个昔日的重工业城市,如今森林覆盖率达到78.7%,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如今的三明,正以“林深、水美、人长寿”的亮丽形象,吸引越来越多关注。
宁可牺牲一时发展 也要守护好绿水青山
三明尤溪、将乐、建宁等地,地质结构多样,矿藏资源丰富,尽管面临的发展压力较大,但当地并没有走开采开发的资源消耗型发展道路,反而果断关停一大批无序开采、损害生态环境的企业,建立起严格保护机制。
尤溪县拥有铅锌矿、石灰石、金银矿等数十种矿藏,其中高质量铅锌矿储量居华东地区之首。“挖山开矿马上就能带来真金白银,但我们没有开这个口子,一处也没让开采。”尤溪县委书记杨永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县封停了170多处无序开矿点,彻底关停各类污染企业,实行产业替代,并建立专业执法巡查队伍,守护好绿水青山。
“近年来有意向投资的工业大项目不少,但我们严把项目准入关,凡是对生态不利、环境有害的项目和企业坚决不要,每年都否决10多个有税源但会带来污染的项目。”将乐县县长温毅说。
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告诉记者,多年来,三明将保护好绿水青山作为重中之重,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
三明是传统工业城市,钢铁、水泥等产业占比较大。近年来,三明持续推进用清洁工艺、环保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市近八成工业企业完成技改,关闭淘汰了一批产能落后、排污不达标的企业。
三明钢铁厂是中国500强企业,钢年产量超过千万吨。走进三钢厂区,可以看到几根烟囱冒着白烟,但感觉不到异味,楼前屋后,绿树成荫。2018年,三钢获评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
三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黎立璋介绍,2000年以来,三钢投入资金近30亿元,实施上百项环保治理项目,做到了能耗污染降低、产值利润上升的良性循环。
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5A级景区等“金字招牌”的泰宁县,旅游是头等大事。人口14万,全县总劳动力的五分之一从事旅游业。
在县委书记吕国健看来,守着绿水青山,要转化成金山银山,关键在于创意、产品和产业融合。“绿水青山没有赋予经济业态,就是‘荒山’一片,把人文、历史、自然环境融合起来,打造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产品,才能把生态效应转化为产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