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兽冲突问题是全球性难题,更是我国建立以保护为要义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的管理和技术难题,普遍发生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
李迪强研究团队基于多年在人兽冲突调控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发了基于保护区巡护监测系统利用的人兽冲突监管平台,该平台更简易,能实时有效监管并具有分析功能。在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针对黑熊对养蜂和农作物的损害情况,采取红外相机+臭味剂的方式对黑熊种群数量和食物组成进行调查分析,得出食物短缺和冲突区域黑熊行为是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初步建立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青海片区)野生动物资源监测体系,采取分子粪便学方法,进行了雪豹的密度估计,全面研究了雪豹与其他肉食动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雪豹在人兽冲突中的比例大大低于狼、棕熊等。研究成果得到央视的多次报道。
尊重自然
科学管护国家公园生态资源
“保护”与“利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发展的永恒话题。国家公园内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该如何发挥生态调节功能,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以及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服务?对此,中国林科院的专家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中国林科院院长刘世荣研究员在主持的“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及其他热带雨林生态修复研究”项目中发现,栖息地面积狭窄,生境退化可能是限制海南长臂猿种群增长的重要潜在因素。项目从人为干扰程度、食物资源分布和初净级生产力3个方面对海南长臂猿适宜性栖息地进行评价,寻找除现有栖息地之外的适宜栖息地,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恢复规划提供参考,并结合霸王岭保护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成本因子,构建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斑块与潜在扩散分布斑块之间的潜在连接生态廊道。相关技术成果将汇总提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及其他热带雨林生态修复技术方案。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研究员臧润国及其团队基于海南霸王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构建了大样地、卫星样地、公里网格样地和随机样地组成的四位一体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观测体系,阐明了海南热带雨林典型植被类型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物种共存机制,从功能群和功能性状的角度揭示了不同干扰体系下的热带雨林恢复途径。多年积累的研究结果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扩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试点区是浙江乃至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吴统贵研究员及其团队研究发现,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内多数人工林均为用材林直接更改为公益林,经过多年封禁保护,凸显出人工林生态功能不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差,人工林结构简单,难以为园区内重点保护对象提供良好的生境,存在栖息地和食物紧张等风险。为进一步提升钱江源人工林“一塔两库”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团队向相关管理部门提出了尽快启动钱江源园区的人工林精准生态修复工程的研究报告。
高寒湿地以其特有的高海拔特点,在涵养水源、储碳释氧、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生态功能,是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国林科院湿地所研究员康晓明及其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高寒湿地的退化,将减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高寒湿地鸟类栖息地的适宜性,影响高寒湿地的碳源汇功能,直接影响长江、黄河流域水源供给和调蓄能力。基于高寒湿地的生态功能,团队提出应将高寒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纳入国家公园建设体系,加强高寒湿地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高寒湿地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切实推动我国国家公园建设。
在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中国林科院湿地所研究员张曼胤及其团队联合湖北省林科院、神农架国家公园研究院开展了大九湖湿地植物群落及湿地生境保护与恢复研究,完成了大九湖湿地无人机航拍、野外样方调查、航拍影像解译,分析获取到了大九湖湿地的植被分布和主要植物群落数据。明确大九湖湿地人类活动的主要类型,分析了典型水鸟对大九湖湿地生境的利用方式,并基于水鸟对湿地生境需求的差异,提出大九湖湿地水鸟栖息地维持和功能提升的技术方案。结合人类耕种、放牧及旅游活动等对大九湖湿地的影响,提出了大九湖湿地生境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对策,支撑了神农架大九湖区域的保护管理。
价值核算
科学提升国家公园生态价值
2045.13亿元!这一数字是中国林科院和海南省林科院共同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19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中国林科院热林所研究员李意德表示,GEP核算体系有效弥补了GDP核算中未能衡量自然资源消耗、生态资源与环境破坏的缺陷,这次核算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坐落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林区的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尖峰岭生态站)始建于1957年,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国家级生态监测研究站,至今已有60多年的野外监测和数据积累历史。正是基于尖峰岭生态站积累的多年连续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为这次GEP的核算奠定了基础。GEP核算主要包括绘制生态底图、确定测算指标、收集数据并建立模型、核算实物量、生态产品定价与价值量核算等工作。为了获取这些关键参数,团队开展了大规模野外调查,仅设置的固定样地就有200多个,主要参数基本来源于尖峰岭生态站长期观测的涵盖水、土、气、生等的各类监测指标。团队研究构建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GEP核算指标体系,编制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方案》。GEP核算工作和结果得到了海南省林业局的高度肯定和评价,认为核算结果不仅是彰显热带雨林价值的有效例证,更体现出海南省划清生态红线、强有力推进生态保护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