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策引领。国家林草局与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牵头编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2021—2030年)》。完成《林草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方案(2021—2030年)》。印发《防范林草碳汇项目开发风险的通知》。
推进示范引领。首次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工作,18个市(县)和21家国有林场入选2022年度试点单位。
发挥科技引领。开展“提升林草碳汇能力路径研究”调研,依托中国林科院成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碳汇研究院,组织开展“林草碳中和愿景实现目标战略研究”等重点课题研究。
强化宣传引领。在福建三明举办了首届全国林草碳汇高峰论坛。国家林草局与中国气象局共同指导开展“守护行动”碳中和科普活动。筹办林草碳汇国际创新论坛、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

全民参与
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
2022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组织开展第21次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带动了全国上下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神州大地掀起阵阵绿色浪潮。召开2022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全体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久久为功做好国土绿化各项工作。
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全面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推进构建全民义务植树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全年发布各类尽责项目262个。
让古树名木成为最美记忆。切实维护古树名木资源安全,公安部、住建部、国家林草局联合组织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行为。发布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组织开展以“保护古树名木 共享绿水青山”为主题的2022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在国家植物园举办了启动仪式,中国古树名木保护图片展同期开展,制作推出了《古树名木——最美中国记忆》宣传片,在全国掀起了一轮古树名木保护热潮,推动古树名木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国家森林城市扩充了新成员,国家林草局授予北京市石景山区等26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目前全国国家森林城市数量达219个,全国28个省(区、市)拥有了国家森林城市。
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推动印发《“十四五”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组织开展2022年村庄绿化覆盖率调查。编制《乡村绿化美化模式范例》。
完成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比表彰,298个先进集体、147名劳动模范、146名先进工作者上榜。推动印发《关于推进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圆满完成2022荷兰阿尔梅勒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任务。
扎实推进第五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筹备工作。推动印发《关于举办第五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的通知》,成立第五届绿博会组委会,完成绿博园总体规划编制。

1 发布《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
全国绿化委员会编制印发《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土绿化工作,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
“十四五”期间,全国规划完成造林种草等国土绿化5 亿亩,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 亿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2%。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显著发挥,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 国土绿化落地上图取得阶段性成果
经两轮审核、各省份确认,2021年造林完成任务5631.56万亩全部上图入库。经自下而上逐级申报、审核,首次实现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2022年度造林计划任务5180万亩。优化技术方法,修订技术规范,上图方式由“勾绘图斑”为主转为“选择图斑”为主,减轻了基层负担,提升了上图精度。加强协调对接,将国土绿化落地上图系统升级到2.0版本,实现了造林、油茶、防沙治沙任务统一上图,林草荒等国土绿化任务统一展示,推进重点项目和面上造林同步上图。
3 首次开展全国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的通知》,部署各地开展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在规划层面从上到下系统解决“在哪造”的关键问题。举办面向自然资源和林草两部门、直达到县的万人线上培训,下发《关于做好规划造林绿化空间成果审核上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加强技术指导,分片调研督导,组织开展数据审核分析,召开视频工作会议,有序推进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工作,初步摸清全国造林空间底数。
4 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成效显著
2022年,全国首次实现县级疫区、乡镇疫点数量净下降,拔除36个县级疫区,撤消276个乡镇疫点;连续2年实现发生面积和病死树数量“双下降”,同比下降11.94%和26.10%;泰山连续3年实现无疫情,黄山、庐山、张家界风景区以及陕西秦岭、辽宁抚顺、湖北三峡库区实现疫情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双下降”;威海市病死树数量较2018年高峰期下降了94.59%,且林相保持良好,防治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