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驱动绿色引擎。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为此,加快绿色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促进各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尤其要促进数字要素与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非传统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加速生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做优、做强地方特色产业,精细化“生态+”产业模式,发展全生态产业链。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运用低碳、节能、清洁技术对乡村现有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进一步推动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强有力的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商业、生态物流等新业态,对乡村观光旅游区、休闲娱乐区、民宿康养区等进行设施和功能方面的生态化改造,提高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市场监管和政策引导,强化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的综合防控。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打造美丽乡村,创造“生态宜居”新面貌。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注重对乡村地区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等问题。明晰生态资产的产权归属,加强地区生态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纠纷处理等机制,探索发展乡村社区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分配的机制构建,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全方位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同时,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绿色经济建设的主体、绿色成果的受益者。
(作者:杨晶,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