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增强志愿文化自觉。着眼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推动志愿文化融入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识。把志愿服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增强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推动志愿服务融入社会规范,体现到市民公约、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之中。
七、健全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
1.完善发展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完善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统筹利用包括财政投入在内的现有资金渠道,依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运营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设立志愿服务发展基金。拓宽社会募捐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等进行公益性捐赠,按规定享受现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运行、项目开发、业务交流、承接公共服务等提供支持。
2.注重权益保障。坚持谁使用、谁招募、谁保障,为志愿者提供物资设备、安全保障及相应保险。完善志愿者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强志愿者保险的基础险种保障。真实、准确做好志愿服务信息记录、证明出具。尊重志愿者的劳动及其自主性,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和对志愿服务组织及其活动的监督权利。
3.强化激励褒奖。完善以精神激励为主的褒奖机制,健全星级认定制度,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鼓励采取服务积分、时间储蓄等方式,完善礼遇回馈和信用激励机制。把志愿服务作为相关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公务员考录、企事业单位招聘时,注重了解志愿服务情况。
4.提供法治支撑。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国家立法,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鼓励地方根据发展实际,加强和完善有关志愿服务地方立法。加强志愿服务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做好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和宣传普及。依法查处损害志愿精神的违法行为,坚决打击以志愿服务为名从事非法活动,保证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八、构建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
1.积极稳妥推进。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为重点开展国际志愿服务,实施国际志愿服务项目,讲好中国故事。鼓励国内志愿服务组织与相关组织、机构合作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适宜的志愿服务活动。
2.扩大国际影响。加强与国际性志愿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志愿服务活动。鼓励中国志愿服务组织与联合国相关组织加强合作。健全国际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和管理制度,完善程序、明确规范、防控风险,引导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正确开展国际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