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靠着绿水青山发展休闲旅游,每年吸引各地的游客,村民靠“卖风景”过上红火的好日子。
种下绿色,还要明确底线红线——
秦岭是黄河、长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中华民族的祖脉、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然而,前些年一栋栋违规、违法修建的别墅蚕食着秦岭山脚的绿色,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央专门派出专项整治工作组入驻陕西。随着专项整治行动的展开,1194栋违建别墅被彻底整治。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考察,亲自验收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他再次强调。
“生态等到污染了、破坏了再来建设,那就迟了。”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对于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绝不能手软,不能搞下不为例,要防止形成破窗效应。”
生态环境需要保护,生态警钟需要长鸣。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断,持续转化为新时代中国的生动实践。
绿色的未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亿万中国人踔厉奋发、播种绿色,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今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显示,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风险日益增长,升温形势会让世界在今后20年面临多重气候危害。
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
有中国主张,更有中国担当、中国行动。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习近平总书记说。
既要做好碳排放的“减法”,也要做好“扩绿”的加法。
作为《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向全世界承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这是不断扩大的绿色版图——
内蒙古达拉特旗官井村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30多年前到处是明晃晃的沙丘。
如今,一棵棵挺拔的杨树、柳树拱卫着房舍农田,一望无际的沙柳林、野地里的花棒环绕着村庄,与远处起伏的沙海相映成景。
黄沙退却,绿色铺展。
在沙区群众不懈努力下,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23.04%;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92亿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说,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未来的国土绿化行动如何推进?如何更好为人民植绿、为群众造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
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久久为功、善做善成,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不断提高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2021年《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公布,我国所有森林和草原都将拥有专属守护者。
同年,《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印发,为下一步造林绿化“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提供指导。
刚刚闭幕的北京冬奥会精彩绝伦,让人赞不绝口。微光火炬、氢能大巴、“绿电”供应,绿色低碳成为一大亮点。
“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的清洁能源有不少是来自“风的故乡、光的海洋”张家口。未来,冀北地区每年还要向首都北京输电,提供北京年用电负荷的20%左右。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作为新兴的“车轮上的国家”,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50万辆,同比增长1.6倍。不仅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三四线城市甚至乡村,生活垃圾分类都正在成为生活新风尚。
少用一张纸巾、少用一次性筷子,多乘一次公交、多蹬一次自行车出行,制止一次“宁剩勿光”聚餐、力行一次“光盘行动”……更多绿色,点亮中国人民的生活。